人,都渴望能被理解,以及受到尊重。
但,也都很容易忘記去理解別人,尊重別人。
對於年幼的孩子,更是容易如此。
我們身處的文化圈,強調「長幼有序」與「尊師重道」的觀念。雖說尊重他人本來就是應該的,即使對象非長非師,我們都一樣都要給予尊重。但因為文化的關係,讓我們會將這兩種類型的族群列為優先敬重的對象。
其實這也是無可厚非的事,但常常,這容易在人群中築起一座座無形的階級高牆。一些身具長者以及師者身份的人,因為這樣的觀念而擁有優越感,或是進而成為了在與人相處時容易只從自己的角度思考、只想到自己的本位主義者。
家長們總是以身處在高位的角度俯視孩子,習慣性地將孩子的一切心態、想法與需求,視為不懂事、不成熟的無理取鬧。用深植在我們習以為常的文化思想中的家長威嚴,來鎮壓住孩子們在有所需求時所釋放的求救訊號,而非以同理心的平等角度來理解孩子們的想法,並試著用適合自己孩子的方式與孩子溝通。
這種認為施以家長威嚴後問題就會消失的教養心態,其實並沒有真正地解決問題,反而容易在孩子最重要的人格養成階段,因不斷地累積抑鬱與不滿而留下陰影。
試問,在如今資訊如此發達的時代,隨手 Google 都能找到諸多以兒童心理學為基礎的育兒相關書籍文獻或是諮詢管道,即使在我們都擁有這些資源的情況下,又有多少人能做到放下那原本就不應該存在的「身段」這樣東西,把孩子視為平等的溝通對像,真正用心去讓自己跟孩子的視野對齊,聆聽他們心裡所想的事呢?
教導幼稚園大班小朋友小提琴的敏青老師,相對於這位孩子,同時具備了長者以及師者的身份,而敏青老師卻能為了孩子整堂課辛苦地蹲在地上,耐心地溝通與指導。
這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讓孩子多感受到了幾分親和與尊重,消除了年齡以及身高上的差距所產生的壓迫感,讓孩子能更加放心、更加有自信地展現自我。
要讓孩子學好音樂,老師的資歷與教學品質固然重要,但這些東西再怎麼重要,
都比不上老師怎麼對待自己的孩子,以及這對孩子們往後人生造成的影響還來的重要。
選擇了擁有優秀學經歷、琴藝高超,在教學上又用心、有耐心以及重視學生感受的敏青老師,對於邀請敏青老師來任教的我們以及指定讓孩子跟敏青老師上課的學生家長而言,是我們最正確的一個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