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家專訪第三回-低音管演奏家張芷維|桃園中壢學低音管、鋼琴老師

大家總是會對於優秀的音樂家有一個幻想,名門望族出身、從小受到嚴格的菁英式音樂教育、資質過人天才橫溢但無論是在心理還是物理層面都受到「鞭策」過著刻苦的練琴人生…等。

但也不怪大家,因為能映入大眾眼簾的音樂家介紹,往往都是經過現在只奉諸多腥、羶、色新聞為王道的噬血媒體,在尋求新聞素材時,專挑有許多曲折離奇又坎坷人生的音樂家來報導,造成我們有一種不過著小說般的人生,便沒辦法成為人上人的錯覺。

今天的主角─芷維老師,雖然現在已經是分別擁有美國頂尖綜合大學音樂系博士學位、美國四大音樂院之一的碩士學位,又是知名樂團低音管首席以及常受到邀請演出的低音管演奏家,但老師踏入音樂這個領域的緣由,其實就像你、我一般普通。

芷維老師音樂會獨奏

開始接觸音樂

老師小的時候,老師的姊姊有在學鋼琴,而芷維老師也就像一般的小朋友一樣,在姊姊練琴時,因為對鋼琴的好奇,在旁邊亂按鋼琴的琴鍵。老師的家人覺得老師似乎對音樂有興趣,於是便讓老師跟著姊姊一起學鋼琴,並且考上了國小的音樂班,以低音管為主修。

優秀音樂家的音樂路總是一帆風順的迷思

前面有提過,通常大家都會認為優秀的音樂家是有超高音樂天賦的天才,總覺得他們隨便練琴練一練就抵得上一般人好幾天的苦功。但有一句人們聽都聽到爛的話「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可不是空穴來風。

事實上,即使是芷維老師,在學習音樂的歷程中,也是有諸多困難與挫折的,而且老師說這些狀況是一直都有的。例如演奏技巧無法突破、練習成效一直不佳被老師稱為「撞牆期」的階段。

老師在面對這些一般人也會有的狀況時,老師都會讓自己先休息個一兩天調整狀態,之後再繼續努力練習,通常練習狀況就會變得順利許多。

因為曾經有過這些瓶頸,老師認為自己並不是個聰明型的學生,但也因此,除了職業演奏家還身兼音樂教師身份的芷維老師,是一個能理解學生在練習時遭遇到許多困難時的狀況以及心情的老師,也比較知道如何去幫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但老師也知道學生們在自己練習過程中遇到瓶頸時,自己是無法隨時陪伴在他們身邊給予協助的,因此老師都會在教學時分享自己練習的方法,教學方針也會著重培養學生自我檢視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往後的音樂路才能走得更長久。

而跟大多數的人一樣在音樂學習上也遇到了諸多困難的芷維老師,能一路走到現在成為了職業演奏家以及音樂博士,靠的就是學著如何解決各種遇到的問題,並且持續努力不放棄。

赴美留學體驗以及兩國音樂環境的差異

1. 音樂學院/科系就學

台灣並沒有專門的音樂學院,只有各大專院校中設立的音樂系/所,而這種型態相較於美國專門的音樂學院,在學習過程中就會有更高比重的音樂之外的學科。

芷維老師攻讀碩士學位的琵琶第音樂院,除了是美國四大音樂學院之一外,更是全美第一所音樂學校。琵琶第音樂院在 1977 年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合併成為了這所大學的一支,學生也會接觸到其他學科課程,型態上更加接近了大學音樂系了,但實務上還是偏向獨立,芷維老師也說琵琶第音樂院的建築是獨立在外的,比較不常有機會跟別系的同學有交流,找的室友也多是同系的學生。

而老師獲得音樂藝術博士學位的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是世界頂尖高級學府之一,也是美國公立大學三巨頭之一,在教學研究上有著名的領導地位。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有 20 幾個院所,擁有超過 150 個以上不同領域的知識與研究,芷維老師在那裡認識了很多不同系的朋友,也參與了一些其他系上的活動,對於從小就生活在音樂圈中的芷維老師,算是開了眼界,獲得了一個增廣見聞的機會。

老師說,美國很多學校其實跟台灣差不多,從小開始就有管樂合奏的訓練 (Ensemble/Band),學校也會安排個別課老師來指導學生,但老師認為美國的樂隊/樂團訓練,相對於台灣的音樂班來得更加嚴格與扎實。

但學習風氣方面,其實現在也已經是一個常見的文化差異常識了。就是亞洲的學生比較害羞,而西方的教育鼓勵發言變論,所以學生普遍從小就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在上課時發問以及表達意見,則是很普通的現象。老師說西方人習慣很小就開始打工,比較早社會化,在與人互動時也比較懂得尊重人,不會過問別人的隱私。

而國外的求學以及生活經驗,因為有不同文化碰撞時激盪出的火花,以及許多新接觸到的事物打開了老師的眼界,讓老師比較懂得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情,在面對學生遇到的問題時,無論是音樂、學業還是生活方面,也都比較會以同理心來看待並且思考。

2. 職業樂團型態

芷維老師在美國參與的職業樂團經歷中,樂團排練的風氣也跟台灣的樂團不太一樣。由於經費以及時間的關係,排練的次數會有限,每次在一檔演出的首次排練之前,樂團的譜務就會將樂譜先寄給團員,讓團員先自行練習,並不是在排練時才視譜演奏。

除此之外,美國的樂團在每次練習的排程,也都慧有很明確的規劃,練習都會有時程表,例如:
[7:30-8:20] 曲名/樂章
[8:20-9:00] 曲名/樂章
等等。

老師認為在練團的效率以及時間規劃上是較為嚴謹的。

但老師也說,無論是美國還是台灣,現在要經營樂團都非常不容易,在安排一整年的演出節目上,除了一定比例的古典音樂會外,一定還要有幾場跟流行、戲劇、親子甚至是體育界合作的節目。指揮除了帶領樂團外,有時需要身兼主持人的角色,除了希望可以讓更多人進音樂廳接觸音樂外,也有票房上的考量。

雖然辛苦,當老師每當看到觀眾有熱烈迴響、願意跟樂團互動,或是因為樂團的演出感到開心、感動,甚至是讓他們有一個重要且美好的回憶時,老師就會覺得能身為一個音樂演奏家是件很有價值的事。

但台灣現階段的音樂教學環境以及薪資條件不佳 (訪到這真的再次感激芷維老師這樣重量級教師願意加入樂光),再加上生育率逐年下滑的少子化現象,是目前台灣音樂環境面臨的困境,再加上盲目的升學主義掛帥,也使得音樂教育工作普遍呈現力不從心的狀態。芷維老師除了音樂教學之外,也希望持續透過演出,來讓自己所學能夠轉化為感動聽眾們的心的體驗,進而改變大家對於音樂的觀念與想法。

個人特殊經歷

芷維老師在美國留學期間,就已經開始從事音樂相關工作了,如在大學擔任樂器課程以及樂團課程講師、校外個別指導教師等等,在音樂教學的專業方面同時兼具了廣度以及深度。

而其中有一項比較特別的,就是擔任音樂比賽以及考試的評審。

老師比較注重的是整體表現以及台風,老師認為比賽緊張出錯是難免的,雖然能夠完美無誤地演奏是最好的,但是若不幸還是發生了出錯的情形,當下能夠臨危不亂的能力還是蠻重要的。

而身為職業演奏家的芷維老師,除了常參與大家比較熟悉的管弦樂團、室內樂團等演出形式外,也有許多其他特殊形式的音樂演出經歷,如歌劇/音樂劇、親子劇場、音樂演奏錄製、教會彌撒/聖誕音樂會、校園巡演等等。

每種演出的細節都會有點差異,最容易有狀況的是跟戲劇結合的演出,例如演員忘詞、走位錯誤、燈光/音響/麥克風等器材出問題等。

老師認為最累、壓力最大的工作是音樂的錄製,因為麥克風的收音能力很好,所有環境音都會被收進去,所以都不敢動亂,以免椅子、地板或是不小心碰到什麼東西的聲音也被錄進去了,而且錄音只要有一點點細微的小瑕疵就會要重來一次,很考驗精神以及體力。

老師說,各種演出形式中,個人的獨奏,能夠自主地表現以及詮釋音樂;室內樂的合奏,多為 2~5 人的小型編制,會需要跟團員溝通音樂的演繹方法,舉凡音色、音準、語法甚至是換氣的地方都要討論,團員之間的情感與默契的培養也很重要。

而大型樂團由於有一個指揮帶領,音樂的呈現會由指揮的樂感與品味所主導,每個指揮對於音樂表現的想法或是排練的方式都不盡相同,演奏時除了考驗每個人的合奏能力以及團員間的默契外,樂手們也多會配合不同指揮的音樂風格來演奏。

對於如何結合音樂與生活的建議

老師說,音樂已經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了,但畢竟是從小就開始學,所以沒有一個沒接觸過音樂的生活經歷來作比較。

但老師認為學習音樂不應該一味地閉門造車,有許多體驗是每週上一堂音樂課學不到的,像是多聽音樂會、參加音樂營以及比賽,欣賞別人的演出,有機會的話跟別的音樂學習者交流。

老師也建議不要只會一直苦練,練琴的過程中常常是自己一個人在一個密閉空間,人際關係以及生活圈都比較封閉,要有休閒的時間可以多出門走走到各處看看,無論是國內外旅行,還是只是到自己家附近的公園散個步,多接觸琴房以外的世界,除了讓自己能開開眼界之外,心胸也會變得更開闊喔!

以上就是低音管演奏家、音樂博士芷維老師的專訪,老師致力於透過演出讓大眾們能夠更加認識音樂的各種面向,希望音樂欣賞的藝術能變成更親民的活動。而身為一個專業並且盡責的音樂教室,讓大家能夠更加了解老師也是我們的責任與義務,也希望透過這次的專訪,能讓大家認識芷維老師在師資介紹頁面中所看不見的一面!

芷維老師詳細介紹:https://www.clair-de-musique-tw.com/instructors-cindy

更多芷維老師相關介紹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