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光音樂家齊老師的薩克斯風課程,原本就是我們詢問度最高的一個課程,在為了能讓大家都有機會與時間有限的家齊老師學習而開立了薩克斯風團體班之後,我們接收到了非常多的留言與私訊想要了解家齊老師的上課內容,為此我們整理了家齊老師對於教學上的理念提供大家做參考。
「上課時,我會先針對學生的音感能力去要求,先讓他唱出對的聲音,等腦筋清楚自己唱的是什麼音之後,才會進行樂器操作。
很多的樂器教學,例如薩克斯風或是吉他、烏克麗麗,某些教學方式會為了求快求方便,以『指法套入』的方式讓學生直接演奏曲子。雖然乍聽之下還蠻完整的,但實際詢問學生後,才發現其實他們自己吹了什麼音他們也一頭霧水,他們可能只會跟你說指法名稱或是簡譜數字而已。
之後我也常拿這個例子跟學生分享,我說:『這樣僅不是把自己當作一臺發聲機器,程式 (指法、樂譜) 怎麼寫你就怎麼做,失去了自主性與想像力,與音樂的本質背道而馳了嗎?』
樂譜對我來說只是一個喚起你音樂記憶的一個訊息來源而已,它不是音樂的標準答案,更不該因為它而抹煞了你對音樂的想像空間。試想,樂譜其實在早期(沒有錄音設備的時代),就只是一種記錄音樂的存在而已,為了喚醒作曲家們當初對這首曲子的想像與架構。(音樂的源頭還是出在作曲家的腦中,所以音樂是在腦袋裡的,不是樂譜!)
以前的作曲家除了作曲外,同時也會是一名演奏家,甚至擁有即興能力,因為音樂皆在他們腦海裡了,所以他們寫下來的譜,我認為也不會是標準答案。他們只是為了記錄,只好寫下完整的版本做保存 (或賣錢XD)。
而後人就一直視這些樂譜為聖旨般,只演奏表面留下的文字訊息,沒有去探索那些藏在文字背後的音樂內涵及可能性。因為依賴樂譜成性,創造力與想像力也漸漸萎縮。試想,以前那種一生創作好幾百首曲子,而且首首是經典的演奏 + 作曲家,在現今似乎已不復見,成了傳奇,問題也許就出在我所想的那樣吧!」